-
X、Y、Z均为短周期主族元素,它们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0。X与Z同族,Y最外层电子数等于X次外层电子数,且Y原子半径大于Z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( )
A.熔点:X的氧化物比Y的氧化物高
B.热稳定性:X的氢化物大于Z的氢化物
C.X与Z可形成离子化合物ZX
D.Y的单质与Z的单质均能溶于浓硝酸
难度:中等 使用次数:102 入库时间:2019-12-11答案答案 B
解析 X、Y、Z均为短周期主族元素,X与Z同族,Y最外层电子数等于X次外层电子数,Y的最外层电子数不可能是8,只能为2,且Y原子半径大于Z,所以Y为Mg,X、Y、Z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0,故X为C,Z为Si。MgO的熔点高于CO2、CO的熔点,A错误;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,则其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越强,C的非金属性强于Si,故CH4的热稳定性大于SiH4,B正确;X与Z形成的SiC是共价化合物,C错误;Mg能溶于浓硝酸,但是Si单质不能溶于浓硝酸,D错误。
-
反应NH4Cl+NaNO2===NaCl+N2↑+2H2O放热且产生气体,可用于冬天石油开采。下列表示反应中相关微粒的化学用语正确的是( )
A.中子数为18的氯原子:
Cl
B.N2的结构式:N===N
C.Na+的结构示意图:
D.H2O的电子式:H
H
难度:容易 使用次数:136 入库时间:2019-12-11答案答案 D
解析 中子数为18的氯原子为
Cl,A错误;N2的结构式为N≡N,B错误;Na+的结构示意图为
,C错误。
-
下列过程与氧化还原反应无关的是( )
难度:容易 使用次数:200 入库时间:2019-12-11答案答案 A
解析 工业上原油的分馏原理是利用了各组分的沸点差异,实现了物质的分离,不涉及化学变化,A符合题意;暖宝宝的工作原理是利用还原性铁粉、炭、食盐水形成无数微小的原电池,最终放出大量的热,该过程涉及了氧化还原反应,B项不符合题意;拉瓦锡测定空气中O2的含量,主要利用了两个反应:2Hg+O2
2HgO,2HgO
2Hg+O2↑,均涉及了氧化还原反应,C不符合题意;普利斯特利的光合作用实验,涉及了多个氧化还原反应,比如老鼠的呼吸作用、植物的光合作用、蜡烛的燃烧等,D不符合题意。
-
下列说法正确的是( )
A.HCl的电子式为H∶Cl
B.Na2O2只含有离子键
C.质量数为12的C原子符号为12C
D.用电子式表示KBr的形成过程:
难度:中等 使用次数:113 入库时间:2019-12-11答案答案 D
解析 氯原子核外最外层有7个电子,与氢原子形成HCl分子的电子式为H
,故A错误;Na2O2的电子式为:Na+[
]2-Na+,其中既有离子键,也有共价键,故B错误;质量数应标在原子符号的左上角,质量数为12的C原子符号应为12C,故C错误;KBr形成过程中,钾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变成钾离子,溴原子得到一个电子变成溴离子,其形成过程为:
,故D正确。
-
研究表明,大气中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受紫外线作用可产生二次污染物——光化学烟雾,其中某些反应过程如图所示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( )
A.整个过程中O3作催化剂
B.反应Ⅲ的方程式为O2+O===O3
C.光化学烟雾中含甲醛、乙醛等刺激性物质
D.反应Ⅰ、反应Ⅱ均属于氧化还原反应
难度:容易 使用次数:140 入库时间:2019-12-11答案答案 A
解析 由图示可以看出,O3是中间产物,不是催化剂,故A错误;根据反应Ⅲ:O和O2参与反应,生成O3,即反应方程式为O2+O===O3,故B正确;根据反应过程,反应Ⅱ生成甲醛和乙醛,因此光化学烟雾中含有甲醛和乙醛等刺激性物质,故C正确;反应Ⅰ、Ⅱ中O3均参与反应且从单质变为化合态,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,故D正确。
-
向溶液中分别通入足量的相应气体后,下列各组离子还能大量存在的是( )
A.氯气:K+、Na+、AlO
、S2-
B.二氧化硫:Na+、NH
、SO
、Cl-
C.氯化氢:H+、K+、MnO
、SO
D.二氧化碳:Mg2+、Al3+、Cl-、NO
难度:中等 使用次数:126 入库时间:2019-12-11答案答案 D
解析 通入氯气后,溶液呈酸性,AlO
能与氢离子反应,S2-能与氯气发生氧化还原反应,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,故A错误;SO
与通入的二氧化硫反应生成亚硫酸氢根离子,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,故B错误;H+、MnO
、Cl-三者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,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,故C错误;通入二氧化碳后,Mg2+、Al3+、Cl-、NO
之间不发生反应,在溶液中能够大量共存,故D正确。
-
下列有关物质性质的叙述错误的是( )
A.将过量氨气通入CuSO4溶液中可得深蓝色溶液
B.蛋白质溶于水所得分散系可产生丁达尔效应
C.硅酸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可生成硅酸胶体
D.过量铁粉在氯气中燃烧可生成氯化亚铁
难度:容易 使用次数:197 入库时间:2019-12-11答案答案 D
解析 将过量氨气通入CuSO4溶液过程中发生如下反应:2NH3+2H2O+Cu2+===Cu(OH)2↓+2NH
,Cu(OH)2+4NH3===[Cu(NH3)4]2++2OH-,[Cu(NH3)4]2+络离子在水溶液中呈深蓝色,A正确;蛋白质属于高分子,分子直径在1~100 nm之间,蛋白质的水溶液属于胶体,故可产生丁达尔效应,B正确;在硅酸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,边滴边振荡,可得到硅酸胶体:Na2SiO3+2HCl===H2SiO3(胶体)+2NaCl,C正确;铁粉在氯气中燃烧只生成氯化铁:2Fe+3Cl2
2FeCl3,D错误。
-
元素周期表隐含着许多信息和规律。以下所涉及的元素均为中学化学中常见的短周期元素,其原子半径及主要化合价列表如下,其中R2Q2用于呼吸面具或潜水艇中作为氧气来源。
元素代号
M
R
Q
T
X
Y
Z
原子半径/nm
0.037
0.186
0.074
0.102
0.150
0.160
0.099
主要化合价
+1
+1
-2
-2、+4、+6
+3
+2
-1
下列说法正确的是( )
A.T、Z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T<Z
B.R、X、Y的单质失去电子能力最强的是X
C.M与Q形成的是离子化合物
D.M、Q、Z都在第二周期
难度:中等 使用次数:163 入库时间:2019-12-11答案答案 A
解析 R2Q2用于呼吸面具或潜水艇中作为氧气来源,说明R为钠元素,Q为氧元素;其中T元素的主要化合价有-2、+4、+6,且半径大于氧原子,则T为硫元素;M元素的主要化合价为+1,且其原子半径比氧小,则M为氢元素;Z原子半径比氧大,主要化合价为-1,则为氯元素;X、Y两元素的主要化合价为+3、+2,原子半径比钠略小,则X、Y分别为铝、镁元素,据此分析可得结论。由上述分析可知,T、Z分别为硫和氯元素,因氯元素的非金属性比硫强,所以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S<Cl,故A正确;由上述分析可知,R、X、Y分别为钠、铝、镁三种金属元素,其金属性强弱为钠>镁>铝,则单质失去电子能力最强的是钠,故B错误;M与Q分别为氢和氧元素,它们之间形成的化合物为共价化合物,故C错误;由上述分析可知,M、Q、Z分别为氢、氧、氯三种元素,分别位于周期表中的第一、二、三周期,故D错误。
-
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,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( )
A.含0.2 mol Na2O和0.8 mol Na2O2的混合物中离子总数为3NA
B.标准状况下,22.4 L CH2Cl2含有共用电子对数目为4NA
C.1 L 1 mol·L-1 CH3CH2OH水溶液中含—OH的数目为NA
D.将71 g Cl2通入足量NaOH溶液中,反应转移电子数为2NA
难度:中等 使用次数:103 入库时间:2019-12-11答案答案 A
解析 Na2O和Na2O2均由2个钠离子和一个阴离子构成,故0.2 mol Na2O和0.8 mol Na2O2的混合物中含3 mol离子,即混合物中离子总数为3NA,故A正确;标准状况下二氯甲烷为液体,故不能根据气体摩尔体积来计算其物质的量,故B错误;1 L 1 mol·L-1 CH3CH2OH水溶液中含乙醇分子1 mol,由于CH3CH2OH和水中均含有—OH,故溶液中—OH的数目大于NA,故C错误;71 g氯气的物质的量为1 mol,常温下与氢氧化钠溶液完全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次氯酸钠时转移1 mol电子,转移的电子数为NA,故D错误。
-
NH4ClO4常作火箭发射的推进剂,发生的反应为2NH4ClO4
N2↑+Cl2↑+2O2↑+4H2O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( )
A.NH4ClO4含离子键和共价键
B.上述反应是吸热反应
C.分解产物的分子中都存在非极性键
D.上述气体通过碱石灰可以获得纯氧气
难度:容易 使用次数:167 入库时间:2019-12-11答案答案 A
解析 用作发射火箭的推进剂,表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,B错误;H2O中只存在极性键,不存在非极性键,C错误;氮气不与碱石灰反应,混合气体通入碱石灰可以获得N2和O2的混合物,D错误。